米乐m6官网教育舆情一周综述:复旦再陷声誉危机 签无效确认书被

来源:米乐m6官方网址 作者:米乐app官网登录正版下载 发布时间:Friday 17th of May 2024 09:05:36 AM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重庆考生签下复旦“优秀推荐生”确认书后未被复旦录取、北京高分考生签复旦大学确认书也未录取、成都学生扶老被讹 热心问候摔倒老人反被诬陷、北大被当误抓学生将获释 去伊只为看古迹、甘肃一中学领导疑与女教师涉不雅视频 已被免职、深圳一校领导校园工程受贿 女儿吃空饷月薪1.2万、陕西毁容女孩曾被大学拒录 称其不适合集体生活、河南新密15岁教师掌掴1岁多被辞退、湖北投5000万扶持青少年足球 3年建700足球学校、深圳一校领导校园工程受贿女儿吃空饷月薪1.2万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7月23日凌晨0点54分,网易新闻发布新闻稿《我手上有复旦确认书 为何最终录的不是我》,注明来源《重庆晚报》,网易成为第一个公开报道复旦确认书事件的网站,而《重庆晚报》则成为事件初期重要的新闻传播源。网易新闻发布新闻稿后30分钟,中国青年网即以“重庆江津高考状元与复旦签确认书后 竟未被录取”为题转载该篇报道,随后8小时内,新华网、人民网、环球网、凤凰网、中国网等重点新闻网站也对此事进行转载报道。其中凤凰网的单篇转载引发近4万人参与讨论,网友言辞较为激烈,多指责复旦大学“言而无信”、“误人子弟”。不过也有网友表示不能怪复旦,主要为复旦学生,称是考生不顾约定填报第二志愿才导致最终落档。

  7月23日上午,新民网进行追踪报道,称复旦大学已获悉此事,目前正在核实情况,这则报道共引发369次转载。7月24日早上,《京华时报》进一步追踪报道,复旦大学招生办在报道中表示未接到涉事考生档案,至于该考生因小数点分数差落档,与复旦无关,该由划定最低录取分数线的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做出解释。从反馈来看,这两次回应均未起到缓解网友情绪的作用,尤其第二次回应还引发出关于复旦推卸责任的批评,并加剧了有关“复旦背信弃义”的声讨。

  7月24日,事件传播的另一重要节点出现于12时左右,南方都市报新闻客户端推送了一篇题为“北京考生再曝‘签确定书未被复旦录取’”的新闻,指出北京也有考生与复旦签署同样确定书也未被录取,而记者多次试图联系复旦大学责任部门均未获回复。报道发出后,引发1288次转载,使本就高涨的舆情再度升温,有网友总结复旦大学在两例招生事件中的四点错处,称“一违规,二忽悠,三自私,四缺德”,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对其严惩。

  同日,多方媒体评论开始涌现,如《京华时报》的“签确认书未录取,复旦不只是失信”、《法制日报》的“‘空头支票’透支了高校公信力”、《南方日报》的“大学招生容不得半点忽悠和算计”、《中国青年报》的“名校招生放鸽子算不算误人子弟”等,重在拷问复旦诚信、声誉以及高校公信力。

  此外,微博平台上,相关舆情也于当日形成峰值,微话题 #复旦确认书误人子弟#当日阅读量达366.3万次。

  7月25日9时50分,南方都市报新闻客户端再推新闻曝光又一起与复旦大学“签确认书未被录取”的事件。报道称,与此前两位落档考生不同的是,这位北京考生分数达到调档线,但最终没被录取。不过从反响来看,该篇报道并未激起高度关注。事件舆情趋于回落。

  签确认书未录取让复旦输掉声誉:言而无信、公然违规是复旦之错。代表复旦的招生组与阳阳签署了“确认书”,就要确保按“合同”办事,保障她顺利入学,这是诚信底线。如果说,这是一份没有法律保障的无效协议,那么责任也在复旦身上。大学之大,不是用来店大欺客,而是大胸怀、大诚信。“确认书”成无效协议无疑一个负和博弈,阳阳输掉了复旦,复旦输掉了声誉。

  高校大派确认书是在忽悠学生:高校的这种做法,其实带有很强的忽悠性质。众所周知,在高考集中录取阶段,大学只能根据教育考试院按学生志愿结合高考分数进行投档的结果录取学生,在录取结束之前,高校根本无非准确预测本校在当地的投档线、录取线会是多少,进而无法做出承诺,可有的高校却利用考生、家长对大学的信任,而做出不负责的承诺。

  重塑高校形象应从对考生负责开始:当下名校在媒体上的曝光虽正面新闻居多,而负面报道也不少,高校形象岂是提高一两分录取分数线就能扭转过来的?该用力的地方不着力,不该出丑的地方老出丑,如何担当得了大学的名头,对得起名校的称呼?大学只有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完成为国家造就人才的使命,这,不妨从对考生负责开始。

  不能漠视高校法定招录程序:我国法律法规对于高等院校的录取方式有着明确规定,除高校自主招生之外,只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录取程序,其他形式的录取都为非法行为。所以说,考生能否被录取,只有当高校有自主招生权时,高校才能说了算,否则就要看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录取结果。任何漠视法定招录程序的观念都会给报考带来负面影响。

  改革高招制度才能治本: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抢生源,变为用招生手段而不是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与我国的高考录取制度有关,在目前的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之下,高校并无招生自主权,因此无法录取自己看中的学生,只能在填报志愿阶段做文章。

  网友“yellowred黄泓”:不能保证一定被录取,却要建议不填报别的学校!寒窗苦读容易么!

  网友“浅梦深蓝”:看了半天都是骂我复旦的,还真是没有一个懂平行志愿录取规则的,如果不填第2志愿,那么她的档案就不会被上海财经调走,然后复旦还可以把她的档案调走补录。她的分数压复旦分数线,补录完全没有问题,我想这点复旦不会食言。但是档案被别的学校调走后,复旦也要不回来了。说到底是没有信复旦老师的话。

  网友“竾竾 ”: 推荐书上写的很明确,分数达到当地调档线才予录取,分数没有别人高,没有调档,当然不能录取啊。

  网友“618phoenix”:虽无法律效力却要对人负责,不让人再报志愿啊,给别人造成了损失就不了了之吗。

  网友“枯囚”:对于确认书中存在的限制条件,限制条件是复旦大学与教育招生系统中其他行政部门如何调节的事情。如果重庆教育行政单位对复旦大学能否录取阳阳有绝对的掌控权,即某大学上门招生就是侵犯某区域的管辖权,从而复旦大学招生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网友“老虎之围脖”:这事情要是仔细想想,复旦有违法犯罪的味道,这不是摆明了欺诈吗,先把一些好的学生用不具法律效力的所谓确认书稳住,供自己挑选,选好了之后对没选上的学生又不闻不问,这样还可以防止竞争对手抢夺生源,招不到好学生。细思恐极,手段和态度都非常可耻,应该要求相关部门介入,追究复旦法律责任。

  网友“燕压群芳2015”:作为一个名校,你需要靠文化底蕴,靠实力来吸引人才,而不是这种手段,这种手段拉低了自己的身价。

  网友“william789william789”:《推荐书》本身就是为准备的美其名曰的平台。

  网友“ 奔向长江穿越黄河”: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大问题,只准报复旦一个志愿,复制大学招生员手中的机动名额,你去想嘛,大家都懂的。

  网友“TA_说2015”:复旦应该第一时间出来澄清说明啊?让人看到双方言论好做判断,可以是你复旦至今都不正面回复和面对,这可不像一个新闻传播大校应有的危机公关作风!

  连月来,复旦大学两度走到中心。5月底,三重“抄袭门”事件让复旦在110周岁生日之际沦为笑柄。现在,三例“无效确认书”事件又让复旦被指言而无信、误人子弟,百年名校的声誉危机重重。

  纵观“确认书”事件舆情演变,且不提复旦大学始终未做正式回应多有不满。单就其在媒体报道中的两次发声而言,也引发诸多指摘。如果说事件初期,面对汹涌舆情,复旦做出“已获悉”、“正核实”的回应还算中规中矩,尚可接受。那么第二次回应中,复旦大学避谈重点关切的“确认书”问题,反指重庆教育考试院该对文科状元落档做出解释,则迅速引发对抗情绪,一方面有关复旦“背信弃义”的声浪进一步高涨,另一方面批评复旦推卸责任的声音急遽涌现,导致舆情态势更为严峻。其后,随着北京两名考生签确认书未被录取的案例先后曝出,复旦“忽悠”、“言而无信”的形象不断固化。虽然舆情危机最终趋于回落,但校方的声誉已然全面崩溃,难以挽回。

  再联系此前“南大”、“川医”简称之争、北大清华招生掐架,综合近期反馈, “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已经成为对“高校抢生源”现象的普遍认知。而复旦“确认书”事件甫一曝光,当日即形成舆情峰值,发酵时间不足8小时,也说明在“高校抢生源”丑闻接二连三曝出之后,对“招生乱象”议题越来越敏感,更容易产生对抗情绪。

上一篇:2015—2016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二) 下一篇:热搜连连看:热度大=高=时长多? 起底舆情·数